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 页 > 工作报告

沛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来源:沛县人大网 时间:2023-07-10 访问量:


沛县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按照全国和省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联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技术进步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的通知要求,沛县人大常委会切实加强领导,周密谋划部署,严格工作程序,推动贯彻实施,于7月上旬对《技术进步保护法》的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检查前,县人大组织检查组全体成员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门集中学习讨论了《技术进步保护法》内容,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各部门对照条款积极开展自查自纠,认真查找短板不足,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明确整改努力方向。执法检查组采取实地检查、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等方式,详细了解对《技术进步法》的学习宣传贯彻普及、法律责任落实、科学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人员培养激励和未来科技规划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检查组针对执法中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科技进步法》颁布实施以来,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法律的宣传与贯彻落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把科教兴县工作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摆上了重要位置,着力在出政策、建平台、育企业、聚人才、优环境下功夫,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全县高质量追赶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一)科技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围绕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沛县贯彻落实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4年)》高企培育沛9”“创新驱动沛10”“人才创新50等一系列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相关政策,为科技进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环境,推动全社会形成重视创新、善于创新的浓厚氛围。

(二)科创平台不断突破。大力开展科创平台提升赋能行动,着力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平台链条,创新平台建设量质齐升。一是强链条,在量上求突破。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培育中关村信息谷、矿科智汇谷等专业化孵化器,提高省级以上孵化器数量。目前,我县拥有国家级科创载体4家、省级科创载体48家、市级科创载体273家。二是重培育,在质上求突破。改造提升宜沛孵化器等现有载体的服务功能和水平,引进专业化运营团队,高起点规划孵化服务体系,引入更多的在孵化企业,提高孵化高企成效;组织大屯科创网络申报国家级孵化器、矿科智汇谷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

(三)企业活力不断激发。我县大力推进创新体制建设,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投入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企业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科技投入产出效益明显增强,打造了一批特色明显、技术含量高的优势产业,如半导体、铝车轮锻造、编织等。二是坚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校企合作与交流成果显著。通过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合作共建产学研创新载体等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全县已有290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校企联盟。三是企业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近年来,为企业引进省级双创博士”9人、科技副总”74人;盛玛特郝世杰团队获批全市县级唯一省双创团队(科技类),黄兵民入选202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为全市唯一科技类入选人才。

(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我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把发现、培养、引进、使用、凝聚和服务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组织带领我县科技型企业参加各类校园招聘,集中开展了精准招才引智活动,打响了大学生招引沛县品牌;以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科技教育和培训工程为重点,通过落实科学教育课程、完善科技教育设施,拓展科技教育资源、组织特色科技教育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培养科学人才;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沛县大学生招引实施办法申报细则》,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来沛就业发展,让更多的科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严格落实《沛县专门人才补贴申报细则》,积极支持鼓励企业更大力度、更大规模引进各类科技人才,通过政策凝聚人才队伍。

(五)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加快破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瓶颈,健全科技服务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强化政策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科技政策,解读科技型企业申报、创新平台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认真开展科技活动宣传,以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等多种方式,覆盖企业、科研机构、科创人才等创新主体,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活动6场次。组织召开科技政策面对面等系列宣传活动5场,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税收优惠政策等进行宣传,帮助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用足政策。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据统计近三年科技项目投入约7000万元,财政科技经费纵向比较,投入稳定,横向比较,与兄弟县市区相比也处在较高位次;专门设立了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着力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展融资难问题,苏科贷累计放贷金额超1亿元。三是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及时了解企业所需、所想、所盼。目前,已全面梳理排查197家企业,形成《2023-2025年高企培育情况明细表》,为分批次、按步骤有序开展高企培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邀请技术、财务专家对高企申报资料进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升高企认定通过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宣传普及不够到位。虽然《科技法进步法》的宣传和全县各种科技宣传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但还存在宣传手段单一、宣传内容单调、宣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法律宣传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升。有些部门对《科技法进步法》学习了解不够到位,没有很好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对科技进步、科技先行采取的实际行动不够。部分企业和单位落实科技政策、开展科技创新的意识不高,措施不够到位,个别科研人员对科技进步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不足,全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强化。

(二)科技经费投入依然不足。财政经费趋紧对于科技创新是一个较强的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科技财政预算规模及实际用于科技工作的经费数额。虽然科技项目投入稳定增长,但是由于科技工作量的增大,项目资金小而散,有限的科技经费投入远不能满足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加之科技奖补项目的绩效评价滞后,缺乏客观科学评估,难以发挥后续项目实施的引导作用。

(三)企业创新活力尚未凸显。县内科技型企业规模较小、基础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水平仍然较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大品牌。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少,而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很小。全县大多数科技型企业处于发展壮大期,精力主要集中在规模的扩大上,忽视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没有完全形成。

(四)科技创新人才仍然缺乏。虽然近年来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我县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客观来看,我县在政策优惠、硬件设施等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对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培养仍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和人文关怀,企业的薪酬水平和人才成长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远远不能满足创新需要。

三、工作建议

(一)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一要加大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和实施力度,营造全民积极学法、用法,依法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尊重科学规律,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公民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大力倡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崇尚科学的新风尚。二要不断完善科技企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遴选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创新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具有领先地位的标杆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其他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产业集群。同时推进税收优惠,严格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实,做到应享尽享

(二)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一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平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要优化支出结构,创新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紧扣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围绕科研条件改善、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应用推广、人才引进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统筹各类资源,科学谋划确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支持方向、关键事项,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三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按照要求使用专项资金,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同时,预算执行中加强科技奖补项目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着力提高财政科技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注重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一要强化企业的科创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攻关,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二要加强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推动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导高校科技成果与我县企业技术需求进行精准对接,解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转化一批科技成果;三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聚焦我县“2+3”产业链,集聚有关领域核心力量、高精尖人才协同攻关,突破短板弱项,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精准开展高新技术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四)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和使用工作,切实解决科技人才缺乏的问题。一要加大培养力度,提高现有人才素质。鼓励企业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和创新思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把人才资源当作人力资本来开发经营,用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来看待人才培训工作;二要加快引进人才步伐,尤其在如何吸引外流的本土科技人才回乡创业上下功夫,鼓励支持企业采取高薪聘用、技术入股、期权激励、合作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集聚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三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各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发挥他们现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打造高科技人才队伍;四是依法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妥善解决科技人才在福利待遇、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确保科技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汪亿 景茹霜)

 

苏公网安备 32032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