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倾情履职解民忧——魏庙镇人大组织代表开展“三走三问”活动侧记
来源:沛县人大网 时间:2018-08-17 访问量:
4月份县“三走三问”活动推进会以来,魏庙镇人大高度重视,以“走进农村问民生”为重点,组织代表扎实开展“三走三问”活动,效果显著。
一、让百姓出行更便利
魏庙镇周边村民去县城到镇区主要走沿湖路、肖五路和新建路,遇到逢集和学生上下学的时间交通就会长时间拥堵,群众意见很大。4月初人大代表魏国、孟康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多方走访调研,建议修建绕镇区外环路,一是方便村民来往镇区,二是缓解镇区主干道的交通压力,三是方便途径魏庙过往运输车辆,四是解决镇工业园区车辆通行问题。镇人大认为该建议可行,及时形成专题报告向镇党委进行汇报,镇党委极为重视,组织调研组积极调研论证,决定分期实施外环道路建设工程,2018年启动建设镇北环路,加宽改建西环路、东环路,规划南环路。镇政府接到交办任务后,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立项建设,并多方筹措资金。目前投资1050万元的垃圾中转站至小楼河1.3公里的北环路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80万元的孙桥涵洞至河涯酒厂2.4公里的东外环路主体工程已完工,投资476万元的小楼桥至张慎庄桥1.6公里的西外环路扩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外环路框架,切实解决了群众出行问题,代表和群众满意度较高。另外配合西环路扩建,同步实施路西魏庙大沟清淤及绿化工程,共清淤26万方,在河道两侧种植红榉、金丝垂柳、速生槐等苗木共计27000多棵,现在的魏庙大沟河水清澈见底,河边绿树成荫,成为了魏庙境内一条景观河,已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二、让农民种粮增收益
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农民卖粮难、卖粮贱,丰产不丰收的情形普遍存在,农民增收难度持续加大。徐州广勤米业负责人、人大代表郑茂栋在“三走三问”中了解到,农民迫切需要能种好品种的稻麦、种出来的粮食要能卖出去,而且要能卖个好价钱。郑茂栋同时意识到自己是做稻米加工企业,这类企业需要大量稳定的粮源,那么如何在农户和稻米加工企业搭建平台,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呢?经过多方调研、考察学习,郑茂栋提出成立沛县广勤粮食储兑商行,农民将原粮委托粮食储兑商行储存保管,储兑商行给储粮户发放《储粮存折》,在价格上实行“保底跟涨”。镇人大将郑茂栋代表的建议进行整理后及时向镇党委及县相关部门进行专题汇报。粮食储兑商行项目得到快速落实推进。粮食储兑商行打造了为农服务的新平台。农户选择储兑方式存粮可以增加存粮收益,一斤小麦一年可涨7分钱,采取订单种植模式每斤多卖5分钱。
三、让居民医养得保障
人大代表刘广平、范正磊在“三走三问”中了解到,目前魏庙镇17个村只有6个的卫生室是村集体公有,其余11个村卫生室的土地、房屋为私人所有,且多为家室合一,存在医技人员调配难、收费标准随意性大、医疗操作不规范、设施设备配备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距离人民群众享有较好的医疗服务还有较大差距,建议加快全镇村级卫生室的公有化改建。镇人大主席团接到人大代表建议后,迅速向镇党委汇报,交办政府落实。目前改建计划已确定,计划三年内完成全部卫生室的公有化,2018年计划改建河涯、梅庄、胡堡、佟场四个村的卫生室,4个村建设地址及图纸已确定,正在进行工程招标。
另外人大代表佟场村支部书记孙守则在走访农户中发现,很多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一日三餐都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打发时光的事情,身体状况也大多不好,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孙守则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农村的空巢老人很多,他们理应得到更好的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度晚年是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为此孙守则提出在佟场村建立居家养老项目试点的建议,镇人大主席团积极参与,多次与县民政局对接联系争取项目支持。目前佟场村已于胡寨镇杨亚玲女士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佟场村原学校,建设占地面积13000平米,建筑面积2300平米,设计床位100张,集供餐、住宿、娱乐、文体、护理、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场所。项目现已开工建设,将于今年底建成运行。
四、让产业发展上规模
人大代表孟康、吴喜武、孟凡勇通过“三走三问”走访发现梅庄村、房村湖田面积大,水资源条件优越,但一直处于分散、粗放经营状态,效益很低,建议建设高标准精养水产示范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镇党委经会商后,决定实施湖田大开发战略,由镇政府统一规划、招商。镇政府高度重视代表建议,积极寻找可行的开发利用模式,5月份引进徐州硕丰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该项目采取“基地+养殖户+合作社+营销”的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严格按照统一育种、统一养殖、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的“四统一”标准和要求规范运行,努力打造成以绿色水产养殖和田园风光为主体,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富集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一期梅庄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规划水产养殖总面积800亩,重点推广中华绒螯蟹、南美对虾及青、草、鲢、鲤、鲫、鳊等品种的生态共养模式,通过“蟹稻共作”、“虾草共生”等标准化生态养殖,在改善和修复渔业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的渔产品附加值,项目每亩年均收益可达8000元以上。目前树木采伐、场地平整工作基本结束,10月份开始放养蟹苗。二期房村1000亩稻渔(虾)共作项目土地流转工作基本结束,近日即可施工。
(苗春丽 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