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关于全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沛县人大网 时间:2024-08-22 访问量:
——2024年8月21日在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为了更好促进我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内生动力,高质量助推全面乡村振兴,8月9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仝玉彪带领调研组深入到张寨镇禾顺葡萄园、栖山镇众爱食品、朱寨镇良畈家庭农场等地,采取现场察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全县农村人才队伍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目前,全县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共有4445家,各级示范农场521家,其中,省级示范74家,市级示范129家,县级示范318家;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77家,各级示范社192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26家,市级50家,县级107家;拥有农技推广人才221人,其中,本科以上人数91人,占比41.2%,高级职称以上人数88人,占比39.82%;共有各类农业农村技能人才约9万人。
二、做法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持续优化人才生态,全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带头人队伍不断扩大,农技推广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农业农村技能人才队伍技艺水平快速提高,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主要取得4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技能培训抓得“实”。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和经验丰富的致富能手、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等进行授课,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邀请农业科研院所、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举办畜牧养殖、水产及农产品加工等农业技能培训班,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脱产培训。县农干校面向种粮农户开展优质粮高产高效生产技能培训,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约3000人。县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等职能部门,利用“三下乡”、科技入户等活动,宣传、指导蔬菜种植、金蝉养殖、农产品交易等农业生产经营,累计培训生产技能型、管理经营型、生产管理型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约9万人。
二是培养体系建得“全”。建成黄亚明、卢国强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2个,建成聂建军、杨绍金、康雪云市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3个,各工作室通过师徒结对、传业授课等方式进行技艺技能传承与创新、技术成果运用与推广。加强本地乡土人才培养,将乡土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发展规划,支持农技农艺、建筑工艺、烹饪技术、非遗保护传承等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乡村人才进行学历提升、晋升职称、获取职业资格,近两年来共培训中专生3000多人,学历提升大专200余人,本科30余人。开展多级示范典型创建,2023年入选省“头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9家,入选省级“百佳农场”、市级“双十佳”及省级典型案例12个。建立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对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效规模农业主体进行表彰奖励,累计激励120余家,发放奖补资金3000余万元。
三是产学研协同做得“好”。围绕畜禽养殖、辣椒育种等重点行业,聚焦养生牛蒡、优质果品、高效食用菌、林下金蝉等特色农业产业关键技术需求,积极推进江苏恒润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江苏天悦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林业大学等17家农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开展技术攻关的同时培育了一批企业科技人才。敬安镇辣椒制种产业依托院博辣椒研究院、辣椒研发中心科研能力,培育出优质多抗辣椒新品种“润线3号”“恒辣805”等优良品种,在品种繁育与推广应用中,促进了全县种业人才队伍的发展。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大”。县委、县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人才政策系列文件,包括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引进政策、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等,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县政府专项资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施种植、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高效规模农业项目和获批“两品一标”进行奖补,累计完成12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扶持工作,扶持资金达3000余万元。对在农业生产、农村创新创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提供信贷支持、政策优惠,通过“信贷直通车”累计支持家庭农场和合作社2521户、8.79亿元;通过“苏农贷”累计支持25户、4090万元,激发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三、存在问题
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看,全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总体上仍面临人才总量少、招才引智难、培训资源少、发展空间小等问题,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和堵点:农村人才结构相对失衡,高层次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及复合型管理人才仍显不足;农村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不够完善;政策落实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仍需提高;制度环境还有待于持续优化。农业技术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公共服务人才等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力量,但其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通过深度剖析问题产生根源发现:
一是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尽管有政策扶持,但农村生活环境、职业发展机会等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导致人才难以长期留在农村,尤其是农村中青年、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持续外流严重。
二是人力资源结构恶化。受乡村人才“流出易、回流难”的长期影响,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50岁以上占比达到70%以上,乡村人力资源结构不断恶化,乡村人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三是有效资金投入不足。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资金来源单一,难以满足长期发展需求。
四是培训体系亟待完善。现有的培训项目多集中于技能培训,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高端人才培养机制。
四、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我县在农村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弥补。县政府应着力在“抓关键、兴产业、聚人气、建机制、用好人”上下足功夫,在“引才、育才、留才、用才”上做实文章,有力有序推动全县农村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现提出4点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压实责任。农村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其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思想重要性认识,深刻领悟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抓细抓实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乡村人才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二要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政府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人才底数,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从产业等各领域摸排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产业人才队伍。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更加精准、全面的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适合本县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支持等方式,全方位给予农村人才最大的政策支持,激发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人才振兴项目,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荣誉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等,加快形成人才“洼地效应”,提高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三要强化培训、赋能提升。政府要牵头相关部门精准做好农村人才培育培养培训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科学构建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的农村人才培训体系,注重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职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与乡村企业深度合作,实行订单式、定向式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扩面培育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重点实施“头雁”工程,选拔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作为“头雁”,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发挥其引领作用。积极选拔、培养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技能人才。注重发挥本土人才潜力优势,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动员和吸引优秀大学生、退役军人、能工巧匠、经济能人、致富能手等“新农人”回流返乡创新创业、建功立业。
四要优化环境、激发作为。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局。要牢固树立“人才强农”战略思维,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乡村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资源的动态管理和优化配置。建立乡村人才交流服务平台,促进人才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合作创新,形成“人才飞地”效应。切实把用心用情用力的优质软环境服务转化为“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实际行动,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让农村的机会更加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更能留住人。要从“千万工程”示范引领中汲取智慧力量,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真正让他们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服务乡村,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