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 页 > 工作报告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沛县人大网 时间:2019-04-22 访问量:

——2019422日在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上

 

沛县人大常委会社会事业工委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3月下旬,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高骥牵头,县人大常委会成立基础教育改革工作调研组,深入教育教学现场,广泛开展座谈研讨,深刻研究剖析,形成了关于全县基础教育改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状况

全县现有基础教育学校279所,其中省优质幼儿园40所,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131所,省三星级以上高中6所。在校中小学生、幼儿合计19.9万人,在编教职工9720人,小初高各阶段的职生比分别为1:21、1:12、1:10。学前教育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100%。近年来,我县中考总均分、尖子生人数、优生人数均居徐州各县区前列;高考成绩持续提升,本科上线率超徐州市平均水平。

二、改革情况

(一)教育基础得到提升。五年来,县政府持续加大投入,新建(扩建)10所中学、31所小学及幼儿园,有效改善教学条件。教师招聘力度连年增大,从2015年公开招聘158人增至2019年600人,累计新聘在编教师1788名,为应对生源高峰储备了力量。

(二)合作办学显成效。2012年以来,通过与如皋市合作办学,延聘如皋籍教学管理人才,建立两地互学机制,我县将如皋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教学模式、教研成果等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沛县中学、歌风中学在徐州市优质高中名列前茅。沛县中学2018年高考表现抢眼,一本上线人数比2017年增加114人,提升幅度居徐州市“老十所”重点高中第一位。沛县中学抓教学、抓管理的很多经验在全市推广。

(三)联盟办学促进城乡交流。创新实施了联盟学区建设,城区优质学校和镇区薄弱学校组建联盟学区,领盟学校和联盟学校同步推进集体备课、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进一步放大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四)集团办学深化校际交流。集团办学实行教育集团内部人员一体化、制度一体化、教学管理一体化等3个“一体化管理”。探索了实验小学集团为代表“名校带新校”、

沛县初级中学集团为代表“强校带弱校”、各镇中心校集团为代表“龙头学校示范引领”等多种形式集团化办学,形成集团内部校际深度交流。

三、存在问题

对比江苏教育现代化检测指标,对标教育发达地区,我县基础教育水平还不高,在促进教育公平和个体发展两个目标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基础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改革路径不明确。目前整体教育质量与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不少差距,尤其高考重点本科升学情况社会满意度不高。改革的应对机制还未建立,改革的路径还不明确,改革的措施方案还不成熟,改革的成效还不明显。主动改革的决心有待进一步加强,还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为应对生源高峰,通过近年来的大批教师招聘,目前小学阶段师资基本够用。但随着生源高峰的移动和2020年前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要求,初高中阶段即将面临师资力量“捉襟见肘”的局面。学前教育面临的办学不规范、专业幼师紧缺的难题仍待破解。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学科不均衡的现象亟待扭转。

(三)城区校舍建设不足。由于生源高峰客观因素,城区和乡镇都不同程度出现班级人数超标的现象。而叠加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因素,城区县直学校以占全县25%的班级集中承载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30%的学生。规划布局不到位,学区划分不科学,导致城区优势区位人口过于集中,学校规划配套相对滞后。城区学校普遍班额较大,在沛初中和汉源中学出现了80余人的超大班额。

(四)集团化办学面临诸多挑战。如,校长管理幅度过大,易出现疲于行政事务工作而轻视教学教务工作的现象。有的学校大而不强,教学整体质量有下滑倾向。  

(五)城乡教育还不均衡。虽然2018年我县中考均分,高分段人数位居徐州市各县区第一名,但城乡学校发展不均衡,部分薄弱学校及格率偏低现象依然存在。

四、意见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针对我县教育的短板弱项,切实做好补短补软工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发展高质量教育。对标教育先进地区,要聚力倾力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善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做强高中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一要形成改革问题清单。坚持问题导向,基础教育改革不回避问题,揭示问题实质,明确教育改革路径,形成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清单。清单要列明改革问题,明确责任单位,规定解决时限,问题和解决办法一一对应,以期精准破解制约全县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难点。

二要继续加大投入。为应对生源高峰导致的初高中学生激增,应当提前规划学校布局,尤其初、高中是当务之急,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建设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校舍。规范社会办学,巩固好学前教育。继续做好教师招聘,增加教师编制,采取灵活措施,尽快招引培养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满足高质量教学需要。丰富教学课程设置,增加教学科技设施设备,保障体育艺术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化兴趣,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薪资改革,加大激励力度,体现绩效评价差异,“奖勤罚懒、奖优惩劣”,建立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又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有名有利”地激励广大校干教师大胆作为。加大交流培养力度,建设一支学科均衡、竞争适度、流动有序的骨干教师队伍。加快年轻校干培养选拔,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培养开放、担当、奉献的中坚干部力量。通过深化学校管理改革,再打造一批教学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社会反响好的的名校。

四要优化教育生态环境。镇、街道应积极参与到建设教育、发展教育中,在保障校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承担应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减少行政事务对教学事务的干扰和影响。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检查,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教学秩序、破坏学习氛围的活动和行为予以查处,减少社会不良气息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一个清静的学习空间。理顺师生关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尊师重教教育,建立清亲的师生关系。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紧密互动的家校关系,进一步消除家校信息隔阂,深化家校共建共育。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参与,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水平就是竞争力的理念,重新审视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鼓励建设互补的社校关系。

苏公网安备 32032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