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建设
秉义立益 大德千秋 ——观《榜样—周恩来的故事》有感
来源:沛县人大网 时间:2019-08-19 访问量:
周恩来,一个响亮而亲切的名字,一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他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鞠躬尽瘁,大义昭昭
理想高于天,志酬复兴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最强烈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一个需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的漫长历程。在复兴梦中,少不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国家情怀和个人理想,少不了“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更少不了“方向和目标是确定了,但道路是要我们一步一步去走的”的实干兴邦的行动。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正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在学生时期就为同学题词:“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他很早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经过反复比较,认定这是能够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他1921年春入党。从1927年起,他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长达49年。他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创立了人民军队。他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6年。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仍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周恩来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曾经为新中国付出的心血,感受到他们为后来者留下的丰富遗产。
忠诚于党,披肝沥胆。周恩来始终对党的事业抱着一颗火热的心,无限忠诚,无比坚定,无私奉献。在他看来,党的事业大如天、大于己,每一件都重若千钧。贯彻党的决议,执行党的政策,维护党的团结,他披肝沥胆,殚精竭虑,甚至忍辱负重,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贯彻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他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以大局为重,坚决服从中央,全力维护中央权威,表现出可贵的政治品格。
忠公体国,死而后已。周恩来忘我地工作,几乎每天都在12小时以上,一生如此。就是在1972年,他身患癌症,又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处境维艰之中,为顾全大局,他不顾病情严重,仍然坚守自己的岗位,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有时甚至要忍辱负重,保护了大批的老干部、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苦心维护着国家的正常运转。就是在手术前,打过麻药之后,他还坚持办公,用颤抖的手写了批示和签名之后,才做手术。当时他已经是一位76岁高龄的老人,且患了晚期癌症,还这样拼命地坚持工作,完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置生死于外,忘我全仁义。周恩来把爱无遗地给了党、祖国、人民、同志、亲人等,而唯独没有他自己。在危险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舍己为人。有一次乘飞机飞越秦岭时,由于遇到了强大的冷气团,机翼严重结冰,压得飞机直往下降,情况万分紧急。机组人员通知背降落伞,必要时跳伞。这时,周恩来发现叶挺将军女儿小扬眉没有伞包,立即把自己的伞包给她背上。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他把自己的应急伞包给了孩子,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
立益利益,公而无私
为民之益,同甘共苦。周恩来一生对人民的感情热烈而深沉。他说过:“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得知革命老区人民粮食严重不足时,掉下了眼泪,自此,他规定自己不吃任何荤菜。他坚持走群众路线,了解民间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利益当天下大事,表现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制订者,更是忠实践行者,人民也因此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
为国之益,务实真诚。在1962年2月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把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独具特色地阐发为四条方法论原则:“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他主张讲真话,即使是讲“过了火”的真话也要听。他在总结我们党领导建设的经验时,指明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是要对党的最高决策机构说真话。他自己也以“兼听则明”、能听不同意见而著称。
在内政外交事务中,周恩来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及其对事实的准确把握,都令人叹服。他处理工作时,总是要求把情况先弄得清清楚楚,想得很细很远。他对经济数字和历史情况的熟悉和记忆力常常令人吃惊,因此他提出的意见总能那样的细致周密、合情合理。他召集各部门的负责人开会,每次开会他不仅仔细地阅读有关文件和材料,而且从不急于做结论,而总是问清情况,且对不了解实情、不掌握具体事实的干部进行批评。同时,他不满足于书面材料和听取汇报,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向来自实际、来自基层的同志了解情况。
邦交之益,求同存异。周恩来为新中国外交作出许多卓越贡献。他一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展现出一种新型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他出席日内瓦会议,同有关国家反复磋商,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他说:“用协商的方法来解决国际纠纷的原则也被推进了一步。”在第二年的万隆会议上,他又提出“求同存异”的主张。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外交工作中许多原则性的重大方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有些一直延续到今天。
莲之夭夭,德之濯濯
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周恩来一生勤于学习,保持深厚的思想修养;乐于奉献,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为人真诚坦荡,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到最后一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友公正,以诚待人。周恩来以诚待人,以诚持国。大至国家关系,小至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周恩来的诚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周恩来在朋友中起核心领导作用,但他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他说:“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著名工商界领袖胡子昂说:“各方面人士一和他接触就敬服他——他和工商界接触,开一次会,谈一次话,都令人感动,令人流泪。”
为子敬孝,有情有义。人总有三亲六故,周恩来始终如一地珍爱亲情,有情有义。他一生热爱父母,极重养育之恩,时常因为不能多尽人子之孝而自责。但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大孝之人。父亲周绍纲中风病逝,周恩来闻讯后,在灵堂前失声恸哭,悲痛之极昏倒在地,令人动容。在抗战胜利后的重庆招待会上,他沉痛地对记者说道:“38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为夫忠诚,志同道合。作为总理,周恩来首先对自己情深意笃、患难与共的妻子高标准严要求,从不以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代替严肃的政治关系。周恩来曾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1955年确定工资级别时,中央批准邓颖超为五级,但周恩来却把她压为六级。1974年,毛泽东批准邓颖超任人大副委员长,但周恩来却又把批示压了下来。他的想法和做法,总是得到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在邓颖超看来,这是总理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信任负责。
为父清亲,不徇私情。周恩来、邓颖超没有子女,但对亲属的子女和烈士遗孤十分疼爱,视如己出,但要求极严。总理一贯主张干部子女应同工农子弟一样,不能搞任何特殊化。侄儿周荣庆,在我国开始实行机关干部下基层劳动锻炼制度时,就从北京到河南当了农民。侄女周秉建入伍了,总理却怀疑孩子参军走后门。经了解,并没有人打招呼,周秉建是自己报名,经过体检、政审等正常手续参军的。但总理坚持让侄女回插队的地方去,周秉建在内蒙古一过就是三十多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那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热爱人民的高尚品格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怀着初心和使命,前仆后继、排除万难、团结奋进。
(办公室 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