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工作
张凤华代表:履职为民促增收 发展致富争排头
来源:沛县人大网 时间:2021-04-19 访问量:
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改变,有时是因为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一次聚会……而县人大代表张凤华的生活轨迹是因为一杯茶而改变的,一杯牛蒡茶!
一杯茶,爱上一个富民的产业
那是2012年夏天,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五段镇长大的张凤华,已在南京打拼多年,这个夏天他去沛县河口镇拜会了在镇上工作的老同学。多年吸烟史,让张凤华深受咽炎困扰。得知这个情况后,老同学泡了杯当地的牛蒡茶给他喝,牛蒡茶的甘甜醇厚让他喝后顿感舒服。
这次“以身试茶”让张凤华了解到牛蒡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几天后他又找到这位老同学,决定要返乡种植牛蒡。当年,他租下530亩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200亩地种牛蒡,330亩地种蔬菜。
2012年夏天的一杯牛蒡茶,给了他人生跨界转型的动力,让他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为他投身牛蒡产业发展增添了信心。
2016年12月,张凤华作为河口镇引进的回乡创业人才,当选为沛县第十七届县人大代表。四年来,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他致力于发挥代表作用,不论是县人代会会议期间,还是闭会期间,他都积极履行代表职务,热情接待选民,时常走访群众,多次参加县人大组织的视察、调研等活动,主动通过代表履职平台上传“代表发现”和“代表巡河”发现的问题信息,他先后提出了关于促进沛县牛蒡产业、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意见近10条,彰显了一名心系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代表情怀。
一腔情怀,缘于一个坚定的目标
初次涉足牛蒡产业,张凤华头前三年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他先后投入的三四百万元,算是交了学费。直到2015年,他大胆地从单一的牛蒡、蔬菜种植向育种、深加工转型,才找到了一条创业致富的新路子。
为了培育出理想的牛蒡种子,在沛县河口镇政府的牵线下,张凤华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东南大学联合研发,创新了太空育种的技术。2016年10月17日,河口镇的牛蒡真的上了天,成为航天员景海鹏和陈东在太空中的食材。“我们从2017年1月开始试验育种,七年就能育出自己的牛蒡种子。还有三年,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张凤华说道。
一个创意,颠覆一项传统的技术
情怀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牛蒡多年的他,又把目光转向了山药的种植技术更新,通过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深入合作,他们联合培育出了横着长的山药。传统的山药是竖着扎根到土里,不耐涝、采收成本高。而横着长的山药,生长在薄薄的土层下,耐涝易采收,可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种植风险。
从培育自己的牛蒡种子,到推广山药横向种植技术,张凤华成了返乡创业发展的名人。他说:“做农业就是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只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才能有迎难而上的胆魄。”
人才下乡让农村“活”起来,能人返乡让农民“富”起来。近年来,在沛县河口镇实施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三乡工程”中,张凤华又做出大胆举措,他决定扩大投资规模,创办牛蒡深加工企业,拓展牛蒡产业链。他动情地说道:“做好养生牛蒡的精深加工,把牛蒡产业做大做强,让牛蒡真正成为河口镇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就近吸纳农民就业,促农民增收,助推河口镇牛蒡产业越来越牛,是我的梦想和追求。”为此,他深入调研,不断探索学习,相继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发酵牛蒡茶新品,迈上高端产品产销路线,市场反响良好。
牛蒡加工品牌初露头角,张凤华踌躇满志,但牛蒡的清洗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这也是困扰河口镇党委政府的问题。河口镇牛蒡种植面积10000多亩,由于技术限制和相关环保规定,生产的牛蒡在本地不能清洗,只能运到山东兰陵去清洗,来回折腾不说,还增加了运输及清洗的成本,挫伤了企业和牛蒡种植户的积极性。为破解这一难题,近期,河口镇党委相关领导和张凤华一起到山东兰陵考察。“我们参观了兰陵牛蒡加工企业清洗车间及冷库,并与山东兰陵多哈食品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了牛蒡清洗加工及市场销售等情况。”张凤华说,通过参观学习,开阔了他的思路,进一步坚定了做大做强牛蒡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今年,张凤华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集牛蒡清洗、加工、贮藏等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目前,项目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推进。建成后,每吨牛蒡可节约清洗运输成本700元至800元,种植牛蒡的农户每亩可增收1000元至1500元,同时可安置当地200多人就业。
履职为民促增收,发展致富争排头,进一步深耕农业,促进河口镇牛蒡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张凤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人生的信条与坚持! (孟昭立 景茹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