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建设

自身建设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 页 > 自身建设

大志向产生大力量——观看《榜样-周恩来的故事》有感

来源:沛县人大网 时间:2019-08-30 访问量:

 

    周恩来是举世公认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创建人民军队、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周恩来也是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和领导者,凝心聚力共赴革命征程、共迎中华未来。

同许多爱国革命前辈一样,周恩来从青年时代便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探索和奋斗历程。在此过程中,他逐步摸索、发掘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将自己完完全全投入人民解放、民族振兴、祖国强盛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影片中,年仅13岁的周恩来在奉天官立东关模范学校两等小学期间求学时,老师问:读书是为了什么?年幼的学生大多懵懵懂懂,不清楚自己是为了什么,只有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说“为中华之崛起”。年纪轻轻的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努力,他的一生也在践行着这一理想。年幼的周恩来像极了新任职的我,在人大工作的我也是一个年幼的孩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应结合单位树立一个个小目标,在今后每一个工作都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而恰在同年6月,时年19岁的周恩来从南开中学毕业;9月,他在师友们的资助下东渡鸭绿江,再从釜山坐船赴日留学。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或许是时代的召唤,世界革命的高潮此时已在青年周恩来的心中激起千层浪;也就是在他东渡的途中,周恩来挥毫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豪迈诗篇。这首诗是青年周恩来在留学路途上、在当时茫茫未知的国家民族和个人前途面前,为自己吹响的战斗号角,让他自己、也让那些与他有着同样理想追求的年轻人感受到无限激励;这首爱国自励诗的字里行间透出这位有志青年在刻苦读书多年之后,终于明白自己必须追求思想上的破壁(即深刻领悟)――即使在当年受苦受难的旧中国,其救国思想暂难实现;但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青年周恩来却已下定决心,不断鼓励自己努力前行、践行爱国誓言。

实上,爱国励志、读书救国的青年周恩来也非常励行。通过认真编写会刊校报,周恩来笔下的文章针砭时弊、启发思考;通过积极创作编导进步话剧,周恩来激励起身边无数青年共同投入爱国学生运动。

  1919年5月,振动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而就在此前的一个月,21岁的周恩来从日本返回国内,随后便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之中;这是一场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助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运动。“五四”期间的周恩来在自己的励志励行方面也迎来一个新的高峰:他开始更多地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改造落后国家的可行方式、思考达成理想社会的制度设计;他还身体行,倡导“革心”与“革新”,组织青年学生们请愿、游行、罢课、反对军阀、阅读进步书籍、研究新思潮、声援各地人民的斗争;同年9月,他又参与组织了进步团体“觉悟社”。在此过程中,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要到民间去、要开展农工组织运动的主张,奠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这一年,周恩来已是南开大学的一名青年学生;这一年,他更已成为天津进步学生界的一位主要领导成员。

  在南开大学求学期间,周恩来从未放弃打小就激励自己奋发向前的爱国理想;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他进一步用实际行动激发自己学习领悟更先进的革命思想。1920年初,青年周恩来因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冲击省公署被捕入狱半年之久;他利用这段时间重新思考了许多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言“思想颤动于狱中”。在狱中,这位革命青年热情地向狱友宣传进步思想,组织绝食斗争;同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在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爱国革命思想激励之下,周恩来从此成为一位职业革命者。

  旅欧期间,青年周恩来逐渐走向自己思想上的成熟。他亲身考察了欧洲的社会体制、了解当地的劳工运动以及各种社会改良思想;在反复推敲中,在与旧中国实际情况的痛苦比较中,周恩来终于明白: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改变,关键在于要对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实施彻底变革;而要实现这种变革,就必须要在先进思想的引领下,紧紧依靠广大劳动人民,坚定地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这位历经磨难却始终胸怀大志的爱国青年,从此在遍布荆棘的中国革命长路上奋勇前行,成为以后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位重要领导人。青年周恩来的思、学、行,不仅在那个腥风血雨的斗争年代激励造就了一位伟大的革命者;而且,他的忠诚朴实、坚定乐观、勤奋严谨以及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也激励今天的人们树立崇高理想,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爱国奋斗的革命前辈虽已离去,但其爱国自励精神却永留世间。今年,伟大祖国即将迎来70华诞。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今天新时代的爱国建设者更需认真体会曾经激励前人振兴中华的崇高爱国理想、重拾曾经激励前辈去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爱国信念,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同时,作为处于不同时代阶段中的社会个体,我们的人生追求虽不只为实现个人的一个梦,但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中国梦”必定将造就我们奋斗和前进的光荣人生。

                                               (办公室 李蕊)








苏公网安备 32032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