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 页 > 工作报告

关于全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沛县人大网 时间:2020-09-01 访问量: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8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以副主任徐兴常任组长的调研组,对全县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现形成调查报告供常委会审议时参考。

一、基本情况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人大监督助力,积极培育家庭农场,通过不断规范土地流转、强化政策扶持、树立典型示范等举措,有力促进了全县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发展。

(一)家庭农场发展日益规范

近年来,我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扶持家庭农场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等规范文件,明确了建设标准和规范,制定了优惠政策,减免了相关税费,简化审批流程,降低门槛,形成了多方推动、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县共培育家庭农场2012家,其中粮食类999家、园艺类725家、畜牧类97家、水产类51家、种养类140家。为了适应土地流转日益频繁的发展趋势,县政府成立了“沛县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镇级设立了“分理处”,村(居)一级设立了交易服务站,并制定下发了《土地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利用产权交易中心电子信息平台,完善经营权流转合同,规范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截止目前,全县共流转土69.72万亩,占全县承包土地面积的67.7%。

(二)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扎实

按照配套设施完善、生产环境生态、综合效益突出等标准,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对完成创建任务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了广大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全县共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5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33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07家。我县还采取政府引导、区域联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分类实施的办法,建立了服务联盟组织,将分散的生产经营力量聚合,带领家庭农场抱团发展,对接市场、节支增效,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开展打造品牌等经营性活动奠实了基础。2016年以来,全县共培育家庭农场服务联盟61家,其中粮食类40家,园艺类21家。通过服务联盟的专业化服务,降低了农资购买价格,提升了农产品品质,畅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从而保护成员的共同利益。

(三)拓宽家庭农场融资渠道

2016年印发《沛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沛政办发〔2016〕72号),县财政出资2000万元作为风险担保资金,与农商行、邮储银行、农发行等多家金融单位开发了 “金农贷”、“兴农贷”、“润农金”等金融支农产品。“金农对接”平台的搭建,有效解决了家庭农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8411笔,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5.68亿元,平均贷款利率3.2%左右,有效降低了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家庭农场基础设施薄弱。有些家庭农场流转的土地本身条件差,存在着交通不便、水源缺失等问题。家庭农场主由于资金短缺,加上流转期限短,对修建灌溉设施、铺路架桥等事关持续发展的项目不愿投也不敢投入,农场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得不到全面改善。

二是一些家庭农场主经营管理水平存在不足。目前,我县家庭农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全县2012家农场主小学文化占比8.1%,初中占比35.8%,高中占比48.4%,大专以上占比仅为7.7%。经过“大浪淘沙”,他们积累了一定经营管理经验,但与先进经营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不相匹配,仅靠传统经验今后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我县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整理、湖西洼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各项农业建设项目,加大土地流转区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扎牢农业丰收基础,为加快培育家庭农场提供良好条件,增强家庭农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要加大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适当引导、适度规模、积极扶持、循序渐进。要用活、用好国家政策,整合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向家庭农场等重点倾斜;要建立完善融资担保机制,为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信贷担保资金支持;要把金融、科技、人才、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大力支持家庭农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三要加强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家庭农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政府及部门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务农创业,培养更多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把家庭农场主纳入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加大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促进其生产经营管理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力争成为工匠人才、技能大师,从而带动百姓致富,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农经工委)

苏公网安备 32032202000217号